你好!欢迎来到兰竹斋网上商城!
客服热线:
0931-8889952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点评 >> 书画指南 >> 油画介绍与油画常识
油画介绍与油画常识

概述:在西方特别是在古代欧洲,油画不是从来就有的。真正的油画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了古代胶彩画

1. 油画产生之前欧洲绘画经历了几个阶段?

本世纪30年代巴金先生与朱光潜先生曾就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不是油画在报刊上进行过激烈的交锋。朱光潜先生认为是油画,而巴金先生说:“那时根本就没有现代的油画颜料”。由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时已发展到近代油画阶段,因此,不少人常有一个误解,认为西方绘画都是油画。

在西方特别是在古代欧洲,油画不是从来就有的。真正的油画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了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以及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变迁。16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逐步发展成熟。自古以来欧洲绘画多采用动物胶和植物胶。鸡蛋作为一种蛋白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被广泛应用。最初的蛋彩是通过在蛋黄中掺入糖、蜜或无花果汁增加粘性。古代的蜡画主要是用火将蜂蜡熔化、调入颜料趁热画到墙壁或木板上的,可多层重叠,凝固后亦能刮磨修改,最后还可以打磨抛光。镶嵌画盛行于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是用有色石子、陶片、珐琅片和玻璃拼装而成的,多用于装饰教堂。湿壁画是预先用石灰混沙准备出一块一次可以画完的墙面,趁灰层未干着色,颜料渗入石灰中,干燥后形成坚固的碳酸钙表面,利于色彩的长久附着。干壁画则是在干透的灰泥底上着色,公元4世纪到13世纪即中世纪,留存的壁画基本上是干壁画。《最后的晚餐》既非油画,也非干壁画、湿壁画。达·芬奇使用一种加了油的乳液胶调和颜料,其技法属于13世纪始盛行于意大利的坦培拉技法体系。坦培拉在西方绘画史上是一个特殊而影响广泛的画种。后来虽然出现了油画,但仍以坦培拉材料作为底层塑造,再以油画透明法罩染。

坦培拉是英语

Tempera 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后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也常单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中国有“蛋培拉”“丹培拉”等多种译音。也有根据使用媒介译作“蛋清胶粉画”“蛋清画”“蛋白画”“蛋彩画”等。坦培拉并非只使用蛋液,也使用其它材料做媒介,所以音译较为恰当。

通常人们以画家使用的颜料来鉴别各类画种,以颜料中所含的粘合剂(媒介)来为颜料命名,即色粉与油结合是油画颜料;色粉与阿拉伯胶结合是水彩颜料;色粉与植物胶或骨胶结合是中国画颜料;色粉与蜡结合是蜡笔或彩色铅笔;色粉与鸡蛋等乳液结合就是坦培拉颜料。

坦培拉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一种乳液结合剂,乳液是一种多水而不透明的乳状混合物,含有油和水两种成分,多使用蛋黄或全蛋为乳化剂,然后打入适量的亚麻仁油和树脂油。在乳液中,油分子稳定地分散于水中,两者结合可以得到一种强有力的乳浊液,将这种乳浊液调和色粉加水稀释描绘于画面,数秒钟后就能变干,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膜、变硬,坚韧牢固不再为水所溶。欧洲古代画家发现并运用了乳液的亲油亲水性,发明了坦培拉绘画。除鸡蛋坦培拉外,还有水胶坦培垃、干酪素坦培拉等。

坦培拉颜料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适于精细描绘。坦培拉绘画有绸缎般的悦目光泽,自然、柔和是其特色。由于颜料能速干,画家们在绘制过程中无须等待,可连续作画,缺点是不能像水彩那样晕染产生“水味和湿气”。坦培拉绘画稳定、牢固,最能保持颜料的鲜艳度,寿命比其它画种(包括油画)长。

用鸡蛋调色作画可追溯到古希腊和中世纪,属坦培拉的雏形。据说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首创坦培拉技法,其弟子乔托加以完善,后来此技法盛行于意大利、尼德兰和法兰德斯等国家和地区。油画的形成发展,使它一度受到冷落,当代艺术家在研究古典绘画作品时重新发现了它的艺术价值,而且开始探索坦培拉绘画更广泛的表现空间。

2.油画的发明者是谁?

古代欧洲的画家们在谙熟和热衷于坦培拉绘画技法的同时,渐渐发现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比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晕接,色彩不够柔和光艳,小笔多次排线过于费力,以及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鉴于此,画家们发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护画面的办法。而后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层画面上做多层透明色罩染,后称之为上光术或釉染法,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种非坦培拉绘画亦非油画的技法。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绘画。达·芬奇对油性颜料进行过多次研究运用,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

那么,油画的发明者是谁?

单纯用油做绘画媒剂,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据记载,这种画放在烈日下曝晒数月仍不会干燥。1200年,僧侣西奥费尔·鲁济罗斯写了有关油画的论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在这篇论文中,他介绍了亚麻仁油和阿拉伯树脂的使用方法。13世纪末在英伦三岛出现过类似油画的绘画。14世纪末,尼德兰的两位画家凡·爱克兄弟(杨·凡·爱克及其兄胡伯特·凡·爱克)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不少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剂速干。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一画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圣·巴冯教堂,由23幅画组成。)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爱克兄弟发明的调油技术,据说是用一种“白布鲁日光油”和亚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画,用它们调和他在坦培拉绘画中使用过的颜料,发现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白布鲁日光油”是精馏松节油,现在我们仍使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意大利最早研究并掌握油画技法的画家安东奈洛·达·梅西纳(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据说是在去尼德兰了解到凡·爱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之后,回到威尼斯传授油画颜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几百年来,经过各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3.架上油画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的优越性是什么?

在欧洲,架上绘画是应宗教活动及商业需求而兴起的。中世纪的羊皮纸画和木板上的圣龛画可谓早期的架上绘画。15世纪油画颜料在架上绘画中得以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架上油画。当时尼德兰(指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东北部)画在羊皮纸上的细密画和独幅木板画已相当盛行。在木框上绷装画布进行绘画是16世纪威尼斯画派兴起后被大量采用的。早期使用的画布是帆布,之后才有了亚麻布。在意大利等国,圣徒们就是抬着紧绷在木框上的宗教题材的亚麻布油画从事宗教活动的。

布面油画在表现能力、色层弹性、永久保存等方面均超过了水彩画、蛋胶画、湿壁画以及色粉笔画。

就技术而言,油画的优越性表现为:

具有可塑性的膏状油画颜料为画家带来了灵活多变、广泛自由的绘画空间。而且除画笔之外,画家可用刮刀等多种工具作画。画家能够在同一画面的全部范围内使透明与不透明的效果并存。

油性颜料干燥慢,画家可反复涂改画面,并能在画面上直接调色、运色。

油画色彩光亮,利于物象质感的刻画,能够充分表达物象复杂的色调层次,具有透明、浑厚而丰富的优越效果。

可用不同的调色剂控制颜色干燥时间,可运用色层的厚薄对比、笔触的变化产生丰富的画面肌理,或在有肌理的表面上作画,或在颜料中加颗粒状物质表现特质物体

油画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和可塑性。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多层覆盖,色层不会脱落。油层干后坚实耐久、色彩光亮,颜料在干燥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

可绘制大型布面油画,易运输、易装饰、易收藏、易保存、易清洁。

4. 油画作品如何署名?

油画作品的署名与油画的商品性有关。最初画家将署名作为宣传的标志,为扩大影响和增加作品订件而在作品上签署姓名,久而久之,署名成为画家的惯例。

据史料记载,油画家署名早见于阿尔勒莱希·丢勒的作品。丢勒将自己姓名开头的两个字母A·D组合起来签于画面上。

油画家的署名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签在边角不起眼的地方。有的画家将名字签在“道具”或花纹之中,使其与画面融为一体。如荷尔拜因在《阿麦巴赫像》中的署名就写在背景树上的一块木牌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署名是在远处倒斜的木头上。谢洛夫的《少女与桃子》的署名在右下方近于台布的地方。

我国油画家署名常用缩写的拼音字母。现代画家多直接签署姓名或拼音、姓名联用,同时签署创作年代,并在画面背部签署作品标题。参展作品需要注明作品尺寸、作品材质、创作年代、作者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部分画家还常常在画面中或边角处设置特殊标记,以免仿制。将自己的名字标志化签于画面,常被画家采用。如画家胡一川先生署名用“川”,简明易辨。
收藏 0
  • 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兰竹斋[http://www.lanzhzhai.com]
  • 本文地址:http://www.lanzhuzhai.com/Reviewshow.php?cid=13&id=370
Copyright 2006 lanzhuzh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兰竹斋  
客户服务热线:0931-8889952 传真:0931-8889952 客户服务邮箱:lanzhuzhai@126.com
陇ICP备15002213号
产品销售
  • 客服1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客服2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售后服务
  • 客服3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客服4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最多显示最新5条
0